梅州优质常规稻产业发展建议
时间:2015-12-10 来源:梅州市农科所粮油室
水稻是广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的水稻种类有杂交稻和常规稻。自上个世纪80年代首个杂交水稻品种问世以来,杂交稻凭借着比常规稻一定的增产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种植面积比例一度达到80%以上,保持领先优势10年之久,为我省的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由解决温饱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粮食价格放开,优质米需求剧增,我省优质稻产业发展得到了快速稳步推进。常规稻由于其品质优良,种性稳定,不需年年换种,可长期使用,生产成本低,已成为优质稻产业开发的首选品种。伴随着优质常规稻产量的不断提高,我省很多地区农民由种植杂交稻改为种植常规优质稻,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常规稻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回升。据统计,近十多年来我省常规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平均比例稳定在40%左右。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历来是我们广东省水稻主产区,重点粮食生产县(市)之一,又是国家和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据统计,全市全年水稻种植面积270多万亩,产量125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居我省前列。然而十多年来全市粮食年年增产的同时,优质米的发展非常滞后,优质常规稻发展更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常规稻的种植面积比例还不足10%,严重影响了梅州水稻产业的均衡发展。为此,我所就梅州优质常规稻生产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就我市发展优质常规稻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并就优质常规稻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含义
杂交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稻,农户不能自行留种。常规稻指未经过杂交和转基因的原种水稻品种,农户可以留种的水稻品种,通过选育、提纯、保持本品种的特征特性不变。
二、优质常规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1、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优质大米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常规优质稻大米价格不断攀升,而且更受人们欢迎。这些高价大米的兴起让我市一些农民意识到,种出高产量的普通米只是增产不增收,种出高品质的品牌米才有效益,从而涌现出了不少连片百亩、千亩以上的常规优质稻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兴宁市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蕉岭县科诚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大埔县漳裕香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梅县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金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丰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常规稻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正稳步推进。
2、单产水平和米质档次不断提高。
经过我市多年的试验示范,筛选出粳籼89、粤香占、黄华占、黄莉占、玉香油占、五山丝苗、齐粒丝苗和桂农占等一批丰产稳产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据统计,2011~2013年在我市种植万亩以上面积较大的常规优质稻品种有黄华占、玉香油占、五山丝苗、新黄占、桂农占,分别为2万亩、1.75万亩、1.35万亩、1.2万亩和1.1万亩。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这些品种的产量接近或达到杂交稻的产量水平,米质均比杂交稻(超级稻)提高1~3个级别。如黄华占米质达国标1级,五山丝苗和玉香油占,米质鉴定均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比我市当前当家品种杂交稻(超级稻)深优9516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提高1~2个等级。
3、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显著。
近年来,稻农普遍反映,由于种子、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逐年不断上升,其中种子价格增幅10%左右,增幅很大。据近年来我市谷种价格调查,杂交稻谷种一般40~45元/斤,常规优质稻商品谷种10元/斤左右。杂交稻按每亩用种3斤来计算,一般则需要120~135元;优质常规稻按每亩用种4斤来计算,一般则只需要40元左右,二者相比,每亩常规优质稻可节约种子直接成本80~120元(可自己留种),如按目前我市常规稻种植面积10%发展到全省40%的平均水平,仅种子成本就能节约1亿元以上。同时按目前优质常规稻稻谷卖价每100公斤比杂交稻高60元进行测算,在亩产450公斤同等产量水平条件下,生产优质常规稻每亩可节支增收350~400元。按目前我市常规稻种植面积10%发展到全省40%的平均水平,产值可增加3.8~4.3亿元。
4、特色品牌成效显著。
优质常规稻一般米饭软滑有弹性,口感好,饭味足,米质优,适合中高档优质米加工。我市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依托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营养优质大米,优质米加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开发出“客家情”、“金穗辰曲”、“金珠香”等品牌优质米,已成功打入我省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场,已有一定的优质米市场。
三、优质常规稻发展的有利因素
1、自然优势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为21.3℃,年平均无霜期为306天,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有利于优质常规稻的生长发育。我省过去以“增城丝苗”为代表的优质大米产地处于工业发达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对空气、土质及水源产生了污染;以“马坝油粘”为代表的优质大米地处石灰岩地区,重金属超标,这些问题直接给消费者带来了食用优质米的疑虑。而梅州工厂少、污染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部分农田是山坑田,土质、水质无污染,种植地周边生态环境多样化,非常适合发展优质常规稻,是理想的原生态优质常规稻米种植基地。
2、区位优势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紧邻江西赣州与福建龙岩,位于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进入内陆地区的要带位置,境内交通便利,现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三个小时可抵达珠三角和厦漳泉地区。发展优质稻米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后,其深加工的产品可以先在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区及其周边地区推销,进而从这些区域逐步向国内外漫延发展。因此,抓住梅州独特的区位特点,做强做大优质常规稻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种植优势
梅州地理环境属南岭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有凤凰、项山、阴那山3条山脉,大小盆地较多,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为兴宁盆地,面积约302平方公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主要有梅江、汀江、韩江。主要河流未经过重工业区,土壤以红壤土与砂壤土结构为主,重金属含量低,同时由于劳务输出,耕作田地效益低,水利灌溉系统常年失修等原因,全市各县区均有相当大面积的良田丢荒,山坑梯田丢荒更为突出。多年荒芜,农药残留少,土壤肥力高,相对落后的工业,得天独厚无污染的地理环境下生产的大米基本能超越绿色大米标准,给梅州优质常规稻生产带来机遇。目前,我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在18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主要经营优质稻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有6家,覆盖了全市五县一市二区。
4、技术优势
2009年省农业厅设立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团队有岗位专家与站长37人,成员250人,涵盖了水稻产业的各个领域:产地环境与规划、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控、水稻机械化、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团队可为我市优质常规稻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目标、任务等发展规划方面以及优质常规稻项目的产前、产中、产后各技术环节的有机衔接的科技支撑。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广东省(梅州)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广东省地级市第四名。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梅州)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设依托单位。项目课题组20人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技术干部4人,专业技术工人8人,另外可供随时调用的专业技术干部4人。这些科研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完成各项农业科研工作任务。该站的成立与建设可为开展优质常规稻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供科技支撑。
四、优质常规稻发展中存在问题
1、种植面积小,产业发展水平低。
目前,我市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促进我市优质稻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带动种植的农户比较少。根据我市2011~2013年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统计,我市全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平均243.4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94.3%;常规优质稻稻种植面积平均却只有14.6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5.7%,严重滞后于全省常规优质稻种植40%的平均水平。
2、稻米价格对稻米品质的体现程度低。
稻米价格是稻米市场的最直接体现,对于稻米的最终购买者而言,在零售市场,稻米价格差异较为明显,稻米的最终售价是其品质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农户而言,稻米价格则是选择种稻品种的重要依据。当前梅州市稻米收购初级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竞争机制不足,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稻米价格对品质的体现程度不高,对大多数稻米而言,农户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的稻米价格差价较小,较难体现出稻米品质差异,难于实现优质优价,而从稻米终端零售市场来看,据稻米品质进行价格定位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梅州市稻米收购初级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
3、地区发展不平衡。
通过分析,我市近三年来常规优质稻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平远、丰顺、五华和梅县区四个县(区),种植比例分别是10.98%、10.34%、6.95%、5.84%。最少的是兴宁市,种植比例不到1%,发展严重不平衡。梅州市2011~2013年常规优质稻种植情况如下表。 2011~2013年全市常规优质稻种植基本情况表
4、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服务手段明显滞后。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优质稻产业化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市场多样化需求。重杂交稻,轻常规稻。优质常规稻良种宣传推广不到位,新品种不能迅速普及,“常规稻优质低产,杂交稻高产”给本地农民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严重制约我市常规优质稻的进一步发展。而事实上,近年由于种子等直接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栽培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多方面原因,杂交稻播种面积比例陷入整体停滞、部分地区下滑的态势。我省惠州、肇庆、韶关等很多水稻主产区的农户、种粮大户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品种的产量转向米质的优劣,越来越多的农户由杂交稻改种生产效益高的优质常规稻。
5、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我市农村务农人员思想守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又相对滞后。由于农民不具备提纯复壮的技术,常规稻3~4年后会出现品种混杂、退化现象逐年严重的现象。上世纪70、80年代,生产队、农户都是自己留种,有什么就留什么,留什么就种什么,当家品种—“当家”就是10多年,品种混杂、退化是常事,产量极低;此时用新选育的杂交稻组合去取代当地的当家品种,杂交稻的对照优势、超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每亩增产20%乃至翻倍也是常事;进入90年代后,常规稻品种随着更新产量早已赶上来,杂交稻的对照优势基本消失,但因为宣传不到位,推广不及时,农户的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留种不高产”思想上。
6、种子市场被“半封杀”。
由于杂交稻农民不能自行留种,必须年年购种换种,对于常规稻来说,杂交稻更具有商业价值、政策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所以我市一些农业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更愿意推广销售杂交稻谷种,而不愿意销售或“半封杀”常规稻谷种,剥夺农民自主选(留)种权赚取农民的钱财。少数种子经销商还利用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低,信息比较闭塞的弱点,欺骗农民称常规优质稻不能留种,哄抬常规优质稻谷种的价格,每斤卖到40多元。农民只能每年拿着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买高价谷种。
五、发展优质稻生产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取得转变水稻品种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首先改变过去“常规稻低产”的错误看法。杂交稻和常规稻各有优势,各有市场,各级政府对它们的发展要有战略眼光,二者都不能偏废。各级政府要把优质常规稻推广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惠农强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加大优质常规稻良种补贴力度,提高稻谷收购价,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扎实推进我市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2、科学规划
一是要制定优质常规稻产业发展规划,调优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选择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市、区),集中连片建基地,以县为重点的优质常规稻产业带建设,对优质常规稻产业带进行重点扶持,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的质量标准,抓好标准化种植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打造好特色、绿色、生态三张牌。二是要采取县抓龙头、乡镇抓基地、村抓大户的办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把优质常规稻产业化的链条尽快延伸到千家万户。
3、科技支撑
在优质常规稻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品种的引进和筛选、栽培技术的提高,还是粮食的收贮、加工,以至包装和营销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支撑。在面临竞争与挑战的关键时刻,要抓住科技要素的投入,走“科技兴米”之路,这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加强优质常规稻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加大对市农科所优质常规稻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建立健全的优质常规稻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做到推广一批,贮备一批,使优质常规稻生产持续发展。其次,农科推广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工作,要加大应用范围,加快普及进度,以保证优质常规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要。第三,由于农民不具备提纯复壮的技术,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经费,由科研单位或当地农技部门免费为常规稻种提纯复壮,否则常规稻很难发挥优势。第四,加工企业要加大力量改善和提高优质稻米的加工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尽快改变有好稻加工不出好米的问题。第五,要着力改进包装工艺,力求新颖性、标准性、安全性相统一,使优质米包装能与国际接轨。第六,要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科技、信息、市场服务,并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农户,特别是要深入优质常规稻生产基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和农民交朋友、传技术,激发农民种优质常规稻的积极性。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政策措施,着力通过“减负”、“输血”的方式,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流通服务、引进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制订出一系列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同时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进行倾斜,促使其在加工工艺、质量监控、市场营销、经济效益上打造粮食加工的核心优势,着力宣传优质稻米的消费观念,促进粮食结构的有效调整。同时大力推进“品质赢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优质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向优质稻米的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整合现有的粮食产业资源,要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和大粮商,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出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米业“航空母舰”战斗群。第三,要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针对家庭分散经营,生产单元规模小的实际,扶助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打交道,实行统一用种、统一用肥、统一技术服务。同时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参与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相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使稻谷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利润,逐步把稻米经营者引向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使我市优质常规稻种植有一个新的突破,以加快我市优质米产业的发展。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历来是我们广东省水稻主产区,重点粮食生产县(市)之一,又是国家和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据统计,全市全年水稻种植面积270多万亩,产量125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居我省前列。然而十多年来全市粮食年年增产的同时,优质米的发展非常滞后,优质常规稻发展更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常规稻的种植面积比例还不足10%,严重影响了梅州水稻产业的均衡发展。为此,我所就梅州优质常规稻生产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就我市发展优质常规稻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的有利因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浅析,并就优质常规稻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含义
杂交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稻,农户不能自行留种。常规稻指未经过杂交和转基因的原种水稻品种,农户可以留种的水稻品种,通过选育、提纯、保持本品种的特征特性不变。
二、优质常规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1、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优质大米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常规优质稻大米价格不断攀升,而且更受人们欢迎。这些高价大米的兴起让我市一些农民意识到,种出高产量的普通米只是增产不增收,种出高品质的品牌米才有效益,从而涌现出了不少连片百亩、千亩以上的常规优质稻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兴宁市辰兴种粮专业合作社、蕉岭县科诚优质稻专业合作社、大埔县漳裕香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梅县嘉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金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梅州市丰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优质常规稻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正稳步推进。
2、单产水平和米质档次不断提高。
经过我市多年的试验示范,筛选出粳籼89、粤香占、黄华占、黄莉占、玉香油占、五山丝苗、齐粒丝苗和桂农占等一批丰产稳产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据统计,2011~2013年在我市种植万亩以上面积较大的常规优质稻品种有黄华占、玉香油占、五山丝苗、新黄占、桂农占,分别为2万亩、1.75万亩、1.35万亩、1.2万亩和1.1万亩。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这些品种的产量接近或达到杂交稻的产量水平,米质均比杂交稻(超级稻)提高1~3个级别。如黄华占米质达国标1级,五山丝苗和玉香油占,米质鉴定均为国标优质2级、省标优质2级,比我市当前当家品种杂交稻(超级稻)深优9516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3级,提高1~2个等级。
3、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显著。
近年来,稻农普遍反映,由于种子、肥料、农药等直接生产成本逐年不断上升,其中种子价格增幅10%左右,增幅很大。据近年来我市谷种价格调查,杂交稻谷种一般40~45元/斤,常规优质稻商品谷种10元/斤左右。杂交稻按每亩用种3斤来计算,一般则需要120~135元;优质常规稻按每亩用种4斤来计算,一般则只需要40元左右,二者相比,每亩常规优质稻可节约种子直接成本80~120元(可自己留种),如按目前我市常规稻种植面积10%发展到全省40%的平均水平,仅种子成本就能节约1亿元以上。同时按目前优质常规稻稻谷卖价每100公斤比杂交稻高60元进行测算,在亩产450公斤同等产量水平条件下,生产优质常规稻每亩可节支增收350~400元。按目前我市常规稻种植面积10%发展到全省40%的平均水平,产值可增加3.8~4.3亿元。
4、特色品牌成效显著。
优质常规稻一般米饭软滑有弹性,口感好,饭味足,米质优,适合中高档优质米加工。我市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依托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营养优质大米,优质米加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开发出“客家情”、“金穗辰曲”、“金珠香”等品牌优质米,已成功打入我省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场,已有一定的优质米市场。
三、优质常规稻发展的有利因素
1、自然优势
梅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光照充裕,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为21.3℃,年平均无霜期为306天,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有利于优质常规稻的生长发育。我省过去以“增城丝苗”为代表的优质大米产地处于工业发达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对空气、土质及水源产生了污染;以“马坝油粘”为代表的优质大米地处石灰岩地区,重金属超标,这些问题直接给消费者带来了食用优质米的疑虑。而梅州工厂少、污染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林木茂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大部分农田是山坑田,土质、水质无污染,种植地周边生态环境多样化,非常适合发展优质常规稻,是理想的原生态优质常规稻米种植基地。
2、区位优势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紧邻江西赣州与福建龙岩,位于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进入内陆地区的要带位置,境内交通便利,现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三个小时可抵达珠三角和厦漳泉地区。发展优质稻米基地,形成产业规模后,其深加工的产品可以先在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区及其周边地区推销,进而从这些区域逐步向国内外漫延发展。因此,抓住梅州独特的区位特点,做强做大优质常规稻产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种植优势
梅州地理环境属南岭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有凤凰、项山、阴那山3条山脉,大小盆地较多,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为兴宁盆地,面积约302平方公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市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主要有梅江、汀江、韩江。主要河流未经过重工业区,土壤以红壤土与砂壤土结构为主,重金属含量低,同时由于劳务输出,耕作田地效益低,水利灌溉系统常年失修等原因,全市各县区均有相当大面积的良田丢荒,山坑梯田丢荒更为突出。多年荒芜,农药残留少,土壤肥力高,相对落后的工业,得天独厚无污染的地理环境下生产的大米基本能超越绿色大米标准,给梅州优质常规稻生产带来机遇。目前,我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在18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主要经营优质稻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有6家,覆盖了全市五县一市二区。
4、技术优势
2009年省农业厅设立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团队有岗位专家与站长37人,成员250人,涵盖了水稻产业的各个领域:产地环境与规划、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控、水稻机械化、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团队可为我市优质常规稻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目标、任务等发展规划方面以及优质常规稻项目的产前、产中、产后各技术环节的有机衔接的科技支撑。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广东省(梅州)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广东省地级市第四名。是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梅州)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设依托单位。项目课题组20人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技术干部4人,专业技术工人8人,另外可供随时调用的专业技术干部4人。这些科研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够完成各项农业科研工作任务。该站的成立与建设可为开展优质常规稻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供科技支撑。
四、优质常规稻发展中存在问题
1、种植面积小,产业发展水平低。
目前,我市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促进我市优质稻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带动种植的农户比较少。根据我市2011~2013年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统计,我市全年杂交稻种植面积平均243.4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94.3%;常规优质稻稻种植面积平均却只有14.6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5.7%,严重滞后于全省常规优质稻种植40%的平均水平。
2、稻米价格对稻米品质的体现程度低。
稻米价格是稻米市场的最直接体现,对于稻米的最终购买者而言,在零售市场,稻米价格差异较为明显,稻米的最终售价是其品质的重要体现,但对于农户而言,稻米价格则是选择种稻品种的重要依据。当前梅州市稻米收购初级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竞争机制不足,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稻米价格对品质的体现程度不高,对大多数稻米而言,农户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的稻米价格差价较小,较难体现出稻米品质差异,难于实现优质优价,而从稻米终端零售市场来看,据稻米品质进行价格定位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梅州市稻米收购初级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
3、地区发展不平衡。
通过分析,我市近三年来常规优质稻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平远、丰顺、五华和梅县区四个县(区),种植比例分别是10.98%、10.34%、6.95%、5.84%。最少的是兴宁市,种植比例不到1%,发展严重不平衡。梅州市2011~2013年常规优质稻种植情况如下表。 2011~2013年全市常规优质稻种植基本情况表
县 别 | 种植面积(万亩) | 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百分比(%) |
梅江区 | 0.06 | 3.68 |
兴 宁 | 0.2 | 0.6 |
梅县区 | 1.94 | 5.84 |
平 远 | 1.18 | 10.98 |
蕉 岭 | 0.29 | 3.74 |
丰 顺 | 1.42 | 10.34 |
大 埔 | 0.53 | 4.16 |
五 华 | 2.49 | 6.95 |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积极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优质稻产业化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市场多样化需求。重杂交稻,轻常规稻。优质常规稻良种宣传推广不到位,新品种不能迅速普及,“常规稻优质低产,杂交稻高产”给本地农民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严重制约我市常规优质稻的进一步发展。而事实上,近年由于种子等直接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低,栽培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多方面原因,杂交稻播种面积比例陷入整体停滞、部分地区下滑的态势。我省惠州、肇庆、韶关等很多水稻主产区的农户、种粮大户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品种的产量转向米质的优劣,越来越多的农户由杂交稻改种生产效益高的优质常规稻。
5、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我市农村务农人员思想守旧,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市场建设、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又相对滞后。由于农民不具备提纯复壮的技术,常规稻3~4年后会出现品种混杂、退化现象逐年严重的现象。上世纪70、80年代,生产队、农户都是自己留种,有什么就留什么,留什么就种什么,当家品种—“当家”就是10多年,品种混杂、退化是常事,产量极低;此时用新选育的杂交稻组合去取代当地的当家品种,杂交稻的对照优势、超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每亩增产20%乃至翻倍也是常事;进入90年代后,常规稻品种随着更新产量早已赶上来,杂交稻的对照优势基本消失,但因为宣传不到位,推广不及时,农户的思想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留种不高产”思想上。
6、种子市场被“半封杀”。
由于杂交稻农民不能自行留种,必须年年购种换种,对于常规稻来说,杂交稻更具有商业价值、政策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所以我市一些农业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更愿意推广销售杂交稻谷种,而不愿意销售或“半封杀”常规稻谷种,剥夺农民自主选(留)种权赚取农民的钱财。少数种子经销商还利用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低,信息比较闭塞的弱点,欺骗农民称常规优质稻不能留种,哄抬常规优质稻谷种的价格,每斤卖到40多元。农民只能每年拿着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买高价谷种。
五、发展优质稻生产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取得转变水稻品种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首先改变过去“常规稻低产”的错误看法。杂交稻和常规稻各有优势,各有市场,各级政府对它们的发展要有战略眼光,二者都不能偏废。各级政府要把优质常规稻推广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惠农强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加大优质常规稻良种补贴力度,提高稻谷收购价,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扎实推进我市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2、科学规划
一是要制定优质常规稻产业发展规划,调优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选择水稻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市、区),集中连片建基地,以县为重点的优质常规稻产业带建设,对优质常规稻产业带进行重点扶持,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稻米的质量标准,抓好标准化种植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打造好特色、绿色、生态三张牌。二是要采取县抓龙头、乡镇抓基地、村抓大户的办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把优质常规稻产业化的链条尽快延伸到千家万户。
3、科技支撑
在优质常规稻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品种的引进和筛选、栽培技术的提高,还是粮食的收贮、加工,以至包装和营销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支撑。在面临竞争与挑战的关键时刻,要抓住科技要素的投入,走“科技兴米”之路,这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加强优质常规稻品种的引进筛选工作,加大对市农科所优质常规稻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建立健全的优质常规稻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做到推广一批,贮备一批,使优质常规稻生产持续发展。其次,农科推广部门应加强对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工作,要加大应用范围,加快普及进度,以保证优质常规稻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要。第三,由于农民不具备提纯复壮的技术,建议政府给予一定经费,由科研单位或当地农技部门免费为常规稻种提纯复壮,否则常规稻很难发挥优势。第四,加工企业要加大力量改善和提高优质稻米的加工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尽快改变有好稻加工不出好米的问题。第五,要着力改进包装工艺,力求新颖性、标准性、安全性相统一,使优质米包装能与国际接轨。第六,要依靠科技进步,抓好科技、信息、市场服务,并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农户,特别是要深入优质常规稻生产基地,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多和农民交朋友、传技术,激发农民种优质常规稻的积极性。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政策措施,着力通过“减负”、“输血”的方式,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流通服务、引进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制订出一系列鼓励、扶持、优惠政策。同时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进行倾斜,促使其在加工工艺、质量监控、市场营销、经济效益上打造粮食加工的核心优势,着力宣传优质稻米的消费观念,促进粮食结构的有效调整。同时大力推进“品质赢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优质米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向优质稻米的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整合现有的粮食产业资源,要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和大粮商,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出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米业“航空母舰”战斗群。第三,要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针对家庭分散经营,生产单元规模小的实际,扶助有条件的地方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打交道,实行统一用种、统一用肥、统一技术服务。同时合作社代表全体社员参与产业化经营,与龙头企业相对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使稻谷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利润,逐步把稻米经营者引向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使我市优质常规稻种植有一个新的突破,以加快我市优质米产业的发展。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成功申报两个省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