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实用技术 >
梅州市茶角胸叶甲防治技术措施
时间:2024-10-16 来源:梅州市农林科学院
      近期在我市大部分茶园常常会看到“千疮百孔”的茶树叶片,主要受茶角胸叶甲为害造成。茶角胸叶甲近年在梅州市茶园为害成灾,分布范围广,对茶园产生较大影响。为保障茶叶生产安全,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茶角胸叶甲防治技术措施。
      一、生长习性和为害特征
      茶角胸叶甲学名为Basilepta melanopus Lefevre,是鞘翅目叶甲科角胸肖叶甲属的一种甲虫,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茶角胸叶甲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化蛹。在梅州茶区,成虫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下旬盛发。
      成虫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具假死性,白天多静伏在表土和枯枝落叶下,也有部分潜伏在叶背,可将叶片吃成直径2~3 mm 圆形或不规则的小孔,有时留下上表皮,严重时几个孔连成一片,叶片破烂不堪,影响茶树正常生长。被害茶叶制成的干茶汤色浑暗、叶底破碎,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二、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立足生态茶园管理理念,采用适当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技术,科学用药,安全防治。
      (一)农业防治
      一是在秋冬至早春3~4 月翻耕土壤,可结合茶园施肥、除草等耕作措施进行,翻耕土壤深度15~25cm,减少越冬虫口数。二是利用成虫有假死的习性,在成虫盛发期早晚用塑料薄膜接于树下,拍打树冠震落成虫,集中消灭。
      (二)生物防治
      在茶叶采摘期结束后优先使用鱼滕酮、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药剂防治。有条件的茶园也可适当密度养殖鸡鸭啄食成虫,约每亩养殖10-15只。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上下迁移的特点,在茶树树冠下距离地面 20~30cm 处,悬挂一张可降解诱虫板。每亩悬挂 20~25 张(每隔2~4米悬挂一张),色板要及时更换。
      (四)化学防治
      爆发期或物理防治和生物药剂不能有效控制虫数时,可选用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虫螨腈等化学药剂喷施茶蓬及茶树根部土壤进行防治。每隔10天喷施一次,喷施1~3次,根据推荐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