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梅州茶叶 > 茶业动态 >
周重林:嗅出茶叶中战争的味道
时间:2012-10-09 来源:华商报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茶是美味,是文化,不过大多数历史研究者都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学者周重林却发现了茶叶对中国历史的价值。周重林作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曾经的《普洱》杂志执行主编,他的生活与工作都与茶叶息息相关,他从茶叶入手,以另一个角度解读了鸦片战争,为何英国以茶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茶是因,鸦片是果。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在周重林看来,当时的世界里,茶叶就是石油。在他与著名茶人太俊林合著的新书《茶叶战争》中,我们发现小小的茶叶重塑了当年世界权力的格局,并仍在深深影响着如今的世界。

  观点

  “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来看是场茶叶战争”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正是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才让晚清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

  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英国的代名词。在1718年,茶叶已经取代生丝、绢织物占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产品的首位。茶叶贸易不但关乎东印度公司的生命,而且对英国财政收入也至关重要。从1815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100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90%,提供了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

  在周重林看来,鸦片战争就经济意义来看无疑是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由于茶叶输入英国产生的贸易逆差引起的,为了扭转这种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输入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为了银子,才有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英国人的抵抗让他收缴鸦片的工作并不顺利,1839年4月1日,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到虎门布置收烟工作,但效果不佳,仅仅收到了5箱鸦片。

  4月2日,林则徐向朝廷建议以茶换鸦片,就是每收1箱鸦片,给予茶叶5斤,消息传出后第二天就收到奇效。收到烟土1150箱。到5月2日,已收到2万多箱鸦片。

  5月24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离开广州时,拒绝领取清廷赏他的1640箱补偿茶叶,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分析

  “晚清的衰落,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

  周重林认为,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是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

  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一贯思想,在明代被发挥到极致,清代不过承袭了这一治国思想。乾隆曾经三次对俄罗斯实行贸易制裁,采取外禁皮毛输入,内禁茶叶输出,使得俄罗斯至少损失了500万卢布。

  以茶制夷的共识,是建立在很广泛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把这种流行思想再次描述了一遍:“在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茶叶和大黄对于西方都是必需的东西,而只有中国可以供给茶和大部分的大黄。”

  从1867年到1894年,即便英国人大量输入鸦片,中国茶叶的出口额也能与进口额平衡。茶叶价格完全由中国决定。

  但随着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树种植试验的成功,茶叶不再是中国独有之物,无形的茶叶长城也便顷刻间轰然倒塌。随后日本茶在国际市场抬头,并返销中国的时候,中国丧失了贸易以及茶叶的话语权,彻底沦为看客,影响至今。

  文化

  “还有比茶更适合体现中国价值观的吗”?
  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中认为,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他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关系。

  18世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得到最好弘扬和发展的地区。他的立论就是茶水消灭了细菌,英国全民饮茶的时代,正是十八、十九世纪,刚好是工业革命开始,人口膨胀,聚集居住,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下午茶点与茶会,更促成英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意识。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加了茶叶的热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而如今英国作为一个不产茶的国家,却有立顿这样的世界品牌,而中国有所谓的十大名茶,却没有一个成名品牌。目前中国茶叶生产工业化程度远低于肯尼亚和印度等国。周重林感叹:“茶是400年来中国向世界输送最多的物质,如今依旧活跃在人们的茶杯中,调剂着每一根敏感的神经。还有比茶更适合体现中国价值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