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梅州茶叶 > 茶业动态 >
竹炉汤沸火初红 一瓯新盏煮香茗
时间:2013-06-10 来源:谢岳昌 黄秀鑫

  ——“嘉应茗茶”商标诞生记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重点打造“嘉应茗茶”等三大农产品品牌,市委要求梅州市农科所负责申请注册“嘉应茗茶”商标,将分散生产的茶农和茶企组织起来,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提高梅州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益。
  一、 高山云雾出好茶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个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素以“山多、山高”出名的梅州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得天独厚条件,可以说,梅州大地上是“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
  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梅州就开始种茶。明清时期就有“八大历史名茶”之说,包括梅县的清凉山绿茶、平远的锅叾绿茶和南台山绿茶、丰顺的马图绿茶、大埔的西岩山茶、兴宁的官田绿茶、蕉岭的黄坑绿茶、五华的天柱山绿茶(其中7个是绿茶、1个是乌龙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嘉应是梅州的古称,传说是由于当地盛产“嘉应子”,又说梅州古城东门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时建的嘉应桥,当总督鄂尔泰奏升程乡县为直隶州时,故钦定为“嘉应州”。茗茶,茗即有茶之意。中华词汇中,如细腻,细即是腻,腻即是细;清澈,清即是澈,澈即是清。茗茶,茗即是茶,茶即是茗。故称“嘉应茗茶”。
    据统计,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约17.31万亩,产量1.34万吨。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以“雁南飞”、“西岩”等为代表的茶叶品牌,但总体而言,品牌多而分散,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合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嘉应茗茶”,将其培育成为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使之像西湖龙井代表浙江,铁观音代表福建一样,成为代表梅州的名茶。
  二、 紧锣密鼓注商标
  梅州市农科所接受任务后迅速行动,于2012年2月28日委托梅州市东方升商标代理事务所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嘉应乌龙”茶叶系列商标,并及时在网上成功注册了“jiayingchaye.com”、“mzchaye.com”、 “嘉应茗茶.中国”、“嘉应茗茶.com”四个相关域名,确保“嘉应茗茶”品牌得到有效保护。据在线近似商标查询,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已于2009年批准平远一家企业注册“嘉应裕兴隆”商标,正在受理两家企业“嘉应龙”、“嘉应黄坑”茶叶商标的注册申请,其中“嘉应龙”正在公示阶段,“嘉应黄坑”正在受理阶段。按照《商标法》相关规定,“嘉应裕兴隆”、“嘉应龙”、“嘉应黄坑”茶叶商标与我市申请的“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存在近似性,容易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审查员引用,作为驳回我市“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申请的理由。
  针对上述情况,市领导高度重视,分管副市长多次过问和督促“嘉应茗”茶叶商标注册申报工作。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一是洽谈购买“嘉应裕兴隆”商标,减少“嘉应茗”茶叶商标注册难度。2012年3月30日,经多次沟通洽谈,“嘉应裕兴隆” 商标所有人刘大愿意将商标无偿转让给市农科所。二是加强与国家、省、市工商部门的沟通汇报。市农科所多次到市工商局商讨“嘉应茗”茶叶商标注册申报事项。2012年5月中旬,市农科所和市工商局工作人员专程到省工商局商标处沟通汇报。2012年8月上旬,市农业局、市农科所及东方升商标事务所工作人员,专程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进行沟通汇报,确保“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注册成功。
  为摸清“嘉应龙”商标申请企业的基本情况,2012年8月上旬,市农科所工作人员专程对该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据调查了解,该公司采用家族式经营,商标名称“嘉应龙”分别取自三个合伙人的名字,排除了该公司恶意抢注“嘉应”的可能。此外,得知蕉岭某企业正在申请注册“嘉应黄坑”商标后,市工商局和市农科所工作人员到该企业和商标代理公司了解情况,该企业注册“嘉应黄坑”早于“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主要是为了获得“黄坑”品牌,也排除了该公司恶意的抢注。
  2012年12月5日,“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通过初审,2013年1月20日开始公告,经三个月公告期满,于2013年5月底正式取得商标注册证书。以往注册一个商标从开始申请到最终取得证书,最短要三年以上。这次“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注册,从去年2月28日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嘉应茗茶的概念,当天下午立即启动,至今年取得注册商标,只花了一年多时间,效率是相当高的。
  三、打造品牌铸名茶
   “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的成功注册,对于嘉应茗茶的品牌打造来说不是结果,而恰恰是开始,这仅仅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重点有以下几点:
  健全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嘉应茗”茶叶系列商标注册后,市农业部门积极开展调研,制订《嘉应茗茶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和《嘉应茗茶产品标准》等文件,高标准高要求设立“嘉应茗茶”商标使用准入门槛。同时要加强与工商部门、质检部门等的沟通合作,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建立售前抽检制度,对规模茶叶生产基地和主要流通市场进行定期定点监督抽查,严防劣质低档茶、假茶、毒茶以“嘉应茗茶”的名义进入市场销售,提高“嘉应茗茶”的市场信誉度,保护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农业部门将协助茶叶协会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组织架构,由农业部门和茶叶协会共同管理“嘉应茗茶”商标,农业部门进行指导和监督,协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推进茶叶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嘉应茗茶”品牌的长远发展,带动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开展营销活动,扩大品牌影响。首先,我市计划在第二届客家文化艺术节期间举行首届“嘉应茗茶”产品展销和质量评比活动,从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中评选出嘉应茗茶绿茶类、嘉应茗茶红茶类和嘉应茗茶乌龙茶类的金、银、铜奖,宣传和推介“嘉应茗茶”。
  其次,向优秀的产茶地区学习,选派技术人员、企业代表等到福建、浙江等地进行调研和实践,学习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同时,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的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活动等,让企业走出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我市茶园品种退化严重,品种更新缓慢,茶树品种比较单一,单丛茶比例过高。传统地方优良品种主要采用有性繁殖,难于保持优良品种特性。“嘉应茗茶”茶树品种应定位在本地无性系甜韵花香型中小叶名优绿茶新品种为主,力求茶叶外形小体形美,香高味醇。市农科所从“八大历史名茶”茶区中选育的37个优良单株是建立嘉应茗茶产业的基础。加快特色本土新株系、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以现有的生态资源为依托,加快茶树品种结构调整。
  改进种植技术,提高鲜叶质量。要树立“有品质才有品牌,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的理念,注重栽培管理,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重点推广应用FBO技术。FBO技术,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是利用废弃的有机物料与蚯蚓共同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一种土壤养分管理技术。市农科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将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市山区,茶叶品质显著提高。
  引进先进设备,提升制茶工艺。我市茶叶多为炒青绿茶,炒青绿茶的传统工艺流程为“杀青—揉捻—炒干”,传统设备无法控温控时,需要大量人工辅助,凭经验操作,生产效率低,技术不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引进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从鲜叶到干茶都在一个整体的机械里完成,实现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自动化加工。目前,马山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引进该套设备,该设备的成功应用将大大提高绿茶加工效率,又能保持我市传统绿茶高火香的工艺特点,对提升我市炒青绿茶加工工艺有重要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