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梅州茶叶 > 茶业动态 >
茶叶协会赴福建学习考察报告
时间:2014-11-20 来源:曾浩

  为了借鉴福建省发展茶叶产业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我市茶叶产业,梅州市茶叶协会于本月中旬组团赴福建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到福建漳浦县、武夷山市两地,参观了相关企业、茶叶基地,并跟当地茶叶协会及管理部门座谈交流,效果明显、收益良多,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本次学习考察从9月9日至12日共四天,由梅州市农业局党委委员、市农科所所长谢岳昌同志带队,市茶叶协会50多名会员参加。先后参观考察了漳浦天福茶博物院、天福服务区、正山茶业、福建武夷星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并跟武夷山市茶业局、茶叶协会进行了座谈交流。
  1.漳浦天福集团。天福集团是由台湾天仁集团总裁、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在大陆创办的一家集茶叶产、制、销、科研、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集团。其旗下的天福茶博物院和天福服务区创意新颖,很好地将茶业跟旅游、茶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更使其一产二产很好地向三产延伸并巧妙融合成一体。服务区的茶叶超市、石雕园及观光茶园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
  2.武夷山市。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其紧紧抓住茶文化这一资源优势,大力推出了“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等系列品牌名茶,把茶文化贯穿于武夷山旅游的方方面面,将茶文化做到了极致,并向纵深发展,为武夷山的旅游业发展及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收获
  几天来,考察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和基地的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1. 开阔了视野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大红袍”、“金骏眉”、“正山小种”更是享誉中外。武夷山市大手笔开发茶文化和茶旅游、大动作培育茶市场、大力气培育茶品牌、大投入举办茶盛会,让考察组大开眼界。
  ⑴茶产业基础扎实,规模壮大专业化。武夷山市茶山面积14.8万亩,种茶区域占行政村总数的74.78%,全市涉茶人数达8万余人,已挖掘记录茶树品种280种,全市注册茶企4800多家(其中个体工商户3000多家),通过QS认证企业440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8家,茶叶合作社94家。
  ⑵产业体系完善,多元化纵横发展。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生产、加工、销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充分发挥武夷山的茶旅优势,大力开展茶旅营销活动,策划组织有重大影响的茶事活动,提高茶叶的市场占有率,推进市场化进展。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目前正加快推进仙店茶产业加工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着力引进茶食品、茶工艺品、茶保健品等茶叶深加工企业,引进包装、设计等生产配套型企业,贸易化纵向发展,加快形成茶叶产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以实现茶产业化集约化目标。
  ⑶品牌影响力大,知名度持续提高。坚持不断努力,做强做大武夷茶一系列品牌:“武夷山大红袍”相继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正山小种”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金骏眉”红茶;大红袍母树和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制作的茶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武夷山大红袍顺利进驻上海世博联合国馆等,进一步提升了武夷山茶品牌的影响力。
  ⑷政府强力主导,唱响茶旅大戏。为了集中打造全国驰名品牌,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主导选择一个茶文化底蕴深厚、品牌历史悠久、产品消费者认可的武夷岩茶(大红袍)集中打造。于2005年成立茶叶同业公会,2007年将茶管办升格为茶业局。2008年完成会展中心、中华茶博园建设;策划举办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茶博会,充分展示武夷茶文化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2013年全国茶叶拍卖中心和“513”茶城网等项目入户武夷山;利用中央、省、市级媒体及新浪百度等知名网站大力宣传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牌,央视以武夷山为起点拍摄《茶叶之路》;精心打造九曲溪茶文化旅游风景区;2009年拍摄《武夷茶文化》专题片,邀请张艺谋铁三角策划“印象大红袍”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节目,以独特视角,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不同的武夷山水茶文化,把“大红袍”完美融入山水之间,更深入人们心里。
  2. 找到了差距
  武夷山市是一个县级市,面积约0.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梅州面积为1.59万平方公里500多万人口,茶园面积17万亩,是武夷山市茶山面积14.8万亩的1.15倍,总产量1.31万吨,是武夷山市0.78万吨的1.68倍,总产值约10亿元,仅相当于其15.8亿元的63%;我市有21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QS认证,而武夷山市通过QS认证企业达440家;在品牌整合和打造上,武夷山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36个,而我市省级著名商标数只有6个;在茶文化、茶旅游开发上,我市还没有全国性茶叶盛会,没有具有影响力的茶文化节目;在市场营销上,武夷山市茶叶门面数量庞大,建立有销售网点5000余家,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有20多个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同业公会地区分会;在茶产品质量监督及制度上,武夷山市建立了健全、系统、合理、管理到位的体系和机制,而我市整个茶产业体系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亟需加快健全完善,在上述诸多方面差距明显。
  3. 看到了方向
  梅州跟武夷山市茶产业有明显区别,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梅州茶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借鉴福建先进的发展经验,谋划梅州茶业新一轮的发展,我们认为重点应该在如下“三化”上下功夫。
  ⑴ 茶叶生产基地规模化。目前我市茶园总面积约17.07万亩,在这些茶园中,大多数还是以农户及小个体经营者茶园为主,标准化生产数量很少,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成本支出大,转化收益率小,由此产出的茶质量也不高,直接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量产不足。因此,我们应从如下三方面扩展茶叶种植面积,增加产量。首先,应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一方面,恢复失管弃管茶园;另方面,通过深耕改土、复壮树冠、更新换种等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茶农改造衰老低产茶园,通过在茶园中科学饲养家禽,放养蚯蚓、合理间作蔬菜、绿肥等,建立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其次,对现有基地扩大种植面积。目前我市300亩以上茶园有67个,随着我市重点打造的“嘉应茗茶”稳步推进,茶叶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标准化茶园对茶叶基地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应充分利用梅州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优越等有利条件,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扩展现有茶园面积,逐步使茶园由农户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连片开发,推进优势资源向适生区聚集,更利于集中管理、机械化的推广应用、高标准茶园的建设,从而节省成本提高产出。第三,为了适应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长,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茶农茶企新建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有效地引导他们走生态、健康的发展之路。
  ⑵ 茶叶产业标准化。由农业部门牵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助,茶叶协会专业指导下,制定出台梅州茶叶种植和产品质量系列地方标准。同时,鼓励和支持茶企、茶农开展QS生产许可、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进一步提升梅州茶叶产品质量认证、安全检测水平。
  ⑶茶叶推广品牌化。针对目前梅州茶叶品牌杂乱的现状,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茶叶协会的作用,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大力推广营销和运作,全力把 “嘉应茗茶”打造为知名区域品牌;制订“嘉应茗茶”商标使用准入规则,规范商标发放和使用,对符合商标使用标准的企业实行保证金制度,建立企业档案,实行红黑名单管理,对违法使用滥用商标、以次充好等行为的企业实行坚决清退措施。
  三、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使我们意识到,茶叶产业发展必须要有“大市场意识、创大品牌理念、做大宣传行动、保高品质措施”。政府作为站在茶业品牌整合、发展的倡导者、规划者、扶持者、服务者、管理者的角色十分重要。针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考察心得,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因地制宜,科学制定适宜梅州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是按照我市打造“绿茶之都”的产业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嘉应茗茶”品牌,重点发展高档嘉应绿茶,围绕绿茶制定相应规划政策并做大力宣传推广,争取把梅州打造成广东省的“绿茶之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茶企茶农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争取到2020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三是充分利用梅州山好水好环境好的优势,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县的实际情况作合理部署,使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特点,不能一刀切。比如大埔兴宁重点发展乌龙茶,梅县平远等主打绿茶,应科学谋划,做出特色,做大效益。
  2.政府主导,加大宣传,形成嘉应茗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全世界有近一亿客家人,梅州是世界客都,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客家元素。把客家特色跟茶文化更好的结合起来,是独一无二,大有可为的。一是把客家特色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建立茶文化主题公园,配以客家素材,打造一个类似“印象大红袍”的经典之作。二是促进旅游业与茶业联姻。要把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过程、茶叶品尝、茶叶选购与旅游有机结合。把茶叶基地建成茶叶公园、茶叶民俗风情园,推出茶园生态游、茶叶节庆旅游、名优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生产工艺游等旅游项目,打造游客满意的茶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以茶促游,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三是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宣传多渠道多角度提高“嘉应茗茶”知名度和影响力。如组织相关茶叶机构合作交流、举办斗茶大会、茶叶质量评比活动、茶艺术文化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论坛等。
  3.聚散为赢,加快梅州茶叶专业市场建设。
  目前梅州茶叶销售零星分散,不能成行成市,也不利于“嘉应茗茶”的集中造势,日前,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正式落户梅州,作为粤东地区大型、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尽快建设专业的茶叶交易市场、茶叶配套服务区,以点带面,通过梅州辐射粤东,进而走出广东,走向全国。
  4.化繁为简,积极推动企业QS认证。
  “QS生产许可”是茶叶生产中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不少企业和茶农目前面临的难题。QS认证需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厂房、必备的生产设备和必须的检验设备,现在不少茶企和农户面临的难题是建设厂房需要高昂的费用,QS认证还需要烦琐的审批手续和较长的等待过程。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能积极推动QS认证,简化申请程序,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合理引导,对通过QS认证的茶企茶农在基地建设、苗木种植、设备配备、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资金补助和相关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