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梅州茶叶 > 技术推广 >
假眼小绿叶蝉的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12-12-10 来源:肖丽红 曾浩
  假眼小绿叶蝉,俗名叫浮尘子,是我省各茶区茶树上主要的害虫之一。受其危害,轻者芽叶受损、产量降底,重者芽叶被毁,造成失收,且影响茶叶的质量,成品茶条索松散,碎末增多,冲泡后汤色浑浊,滋味苦涩,香气失真。
  一、形态特征
  假眼小绿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卵:呈新月形,长约0.8mm,宽约0.15mm,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红色眼点。
  若虫:共5龄。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5龄时翅芽伸达第五腹节。
  成虫:头至翅端3.1 -3.8 mm,淡绿至淡黄绿色。头冠中域大多有两个绿色斑点,头前缘有一对绿色圈,又称为假单眼,复眼灰褐色。中胸小盾板有白色条带,横刻平直。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足与体同色,但各足胫节端部及跗节绿色。
  二、为害方式
  成虫、若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导致输导组织受损,养分丧失,水分供应不足。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脉变红、叶尖叶缘红变以至枯焦,节间短缩、质地变脆,全年中尤以第二轮茶受害最重。
  三、发生规律与习性    假眼小绿叶蝉1年在广东可发生12-13代,在梅州以成虫越冬,其它市无十分明显越冬现象。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有趋光性和趋色性,其中尤喜趋黄色。具趋嫩性,只危害嫩梢芽叶,畏光怕湿,晨早霜水未干时不太活动,太阳出来后逐渐向篷内/茶丛内转移,它的成虫是逐渐孕卵的,卵是逐日产出,每日产1-2粒,由于代数多,且成虫产卵期长,致使世代重叠严重。
  假眼小绿叶蝉全年中有两个虫口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5-6月,第二个高峰期在9-10月。 气温、降水量和雨日数是影响假眼小绿叶蝉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在平均气温17-28℃时晴时雨的条件下发生。
  天敌很多,最主要的有蜘蛛、瓢虫、螳螂、卵寄生蜂、缨小蜂、虫霉等等。另外,其发生跟栽培管理、品种有密切关系。
  四、综合防治和管理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采用生态调控的方法,另一个是靠化学农药控制的方法。
  (1)搞好茶园管理,及时分批采茶
   每年秋茶停采后,进行茶园全面深翻,把清除出的杂草和有机肥混合埋入沟中,以作基肥。施用经过堆沤的鸡粪牛粪等土杂肥。有机质含量增加,保肥性提高,增强了茶树的抗逆能力,为茶叶优质高产创造条件。
  在除草深翻和施肥之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一次修剪,把病枝、病叶等剪除干净,深埋入沟或者集中焚烧。清园后,对茶蓬喷撒石硫合剂1-2次进行封园。这样可以有效地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
  采摘灭虫。及时分批采茶,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在采摘中,不留叶或少留叶的灭虫效果更好,即芽梢嫩茎应连叶采下。一些老式茶园,春茶集中采、秋茶集中养,由于采摘彻底,对虫口控制也有良好的效果。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
  天敌对假眼小叶蝉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天敌主要以捕食性的蜘蛛、缨小蜂为主,其次有瓢虫、螳螂等。利用天敌控制害虫,这种方法省事、有效、成本低,不会造成茶叶农药残留污染。采用生态调控的方法,实施初期会有一定风险,即停止施药初期虫口会有一定程度上升,但不用害怕,当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种群数量上升时,便能起到控制作用。
  (3)药剂防治
  化学农药控制的方法,这是我省各地茶园普遍采用的方法,效果是有的,但也有较大弊病。用药以后杀伤了天敌。据我们调查,凡是用过农药的茶园,便很难找到缨小蜂,蜘蛛的数量也迅速降低,天敌的作用便难于发挥。而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不整齐,卵又产于嫩梢中,打一次药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而要经常打药,这样便造成了恶性循环,越打药越依赖药。像我市一些茶场,采一次茶就打一次药,每年要打很多次药,虫子仍然发生多,而成本增大了,农药的残留也增多了。我们应该尽量少用农药,即使要用农药也要选准农药,做到对症下药,以减少农药残留和降低成本。
  目前,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较为理想的农药有天王星、功夫、硫丹、巴丹、吡虫啉等。具体用法是:10%吡虫啉15-20g稀释成4000-5000 倍液,35%硫丹50-75 ml稀释成1000倍液,98%巴丹40-50 g稀释成1000-2000 倍液,2.5%天王星每亩用25-40 ml加水稀释成1500-2000 倍液,2.5%功夫每亩用25-35 ml,加水稀释成2000倍液喷雾。以上各种药可任选一种,掌握在假眼小绿叶蝉若虫高峰期前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