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特色农业 >
关于梅州茶业
时间:2009-10-05 来源:本站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境内山地广阔,重峦叠嶂,云雾缭绕,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考古梅州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的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就有饮茶习惯,公元960~1280宋朝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为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在明代时期茶叶遍布全市,清代期间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素有梅县清凉山绿茶,五华县天柱山绿茶,丰顺县马图绿茶与潭山水仙茶、平远县锅笃烘青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县黄坑绿茶和大埔县西岩乌龙茶等地方历史九大名茶。1860年汕头僻为商埠后,茶叶成为外销商品,梅州市的茶叶远销东南亚诸国,品质优异,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华侨中享有盛誉。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出口中断,连年战乱,农民无力经营茶园,仅限于山区或寺庙零星种植。

00.jpg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农民大力垦复和开辟茶园,兴办国营和集体茶场,发展茶叶生产。与此同时,还引进云南大叶、梅占、凤凰水仙、毛蟹、本山等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改革制茶工艺,实行半机械化或机械化制茶。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逐年增加,茶叶品质显著提高,到1979年,茶园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99公顷扩大到2484公顷,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73.55吨增加到1631.3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梅州人多田少,山地广阔,宜茶山坡地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出“立足本地资源,向山进军”的号召,提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茶树品种和茶类结构,大力发展名优乌龙茶生产,并制订吸引外资和鼓励群众集资兴办绿色企业的优惠政策,全市掀起独资、合资或入股兴办“三高”茶园的热潮,先后涌现出兴宁市名茶示范场、梅州市威华茶场、雁南飞茶田、五华县万重山茶场、蕉岭县昂天塘茶场等一大批名优茶生产基地,梅州茶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997年梅州市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者更加注重质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梅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茶业的区域布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优质茶基地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生产。通过举办茶叶节、新闻发布会、产品展销会、茶文化研讨会,参加在澳门、广州举办的国际茶博会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梅州茶叶产品知名度,使产品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提高了经济效益。到2011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6万多亩,总产1.2万多吨,全市茶叶龙头企业2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进入茶行业百强企业2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有16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有6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9个。近年来,有30个茶叶产品在不同质量评比竞赛中多次获得金奖。2012年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把整合和打造“梅州茶叶”品牌作为梅州茶业今后做大做强的一个重点,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工作。全力加快茶叶品种创新,引进一批适合我市发展的茶叶新品种,着力开发特色茶叶和精品茶叶。制订和完善名优茶标准体系,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测,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逐步改变我市茶叶品牌分散、竞争力散弱的现状。树立大品牌形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梅州茶叶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