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科普视频带你了解独具特色的客家炒绿
时间:2024-07-29 来源:未知
梅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明清期间就相继出现梅江区清凉山茶、平远县锅叾茶、平远县南台茶、五华县天柱山茶、蕉岭县黄坑茶、丰顺县马图茶、丰顺县潭江水仙、大埔县西岩茶、兴宁市官田茶等九大地方历史名茶,品质独特优异,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市场享有盛誉。“客家炒绿”是广东省梅州市茶产业主导产品,是客家人在南迁后为适应岭南山区高山湿冷的气候环境而创制出来的特色产品。长时间高火炒制的客家炒绿有别于江浙地区的绿茶,温和不刺激,可长时间存放,被客家人称为“暖肚茶”、“温肚茶”,也被称为“可存放的绿茶”,具有广泛的受众和发展前景。

客家炒绿加工技艺的流程为:鲜叶采摘 →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剔拣→复火。
采摘:从茶树上采摘芽叶或新梢作为茶叶加工的原料,是保证鲜叶品质的前提。
摊青:把采摘好的鲜叶均匀摊放,至叶色由鲜绿色转为暗绿色、叶质柔软不刺手、有淡淡的茶叶清香散发出来即为鲜叶摊放适度。
杀青:杀青是客家炒绿加工的核心技艺,采用高温加热方式,钝化鲜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阻止多酚类物质酶促氧化的过程。
揉捻:揉捻是塑造客家炒绿外形,控制客家炒绿滋味浓淡及耐冲泡程度的重要技艺。揉捻是通过外力作用,使茶叶条索紧卷,促使细胞组织破坏的过程。
炒干:炒干是客家炒绿香气形成的技艺,利用热能使茶叶脱水,使茶叶条索更加紧结,利于茶叶长期保存。同时炒干过程能进一步发展茶叶香气,稳定茶叶品质。
剔捡:剔除不符合成品茶品质要求的茶梗、黄片及夹杂的非茶类杂物等。
复火:复火是形成客家炒绿特征品质的关键技艺,客家炒绿需经过长时间高温复火,才能最终形成其“外形卷曲紧结、灰绿起霜、滋味浓强回甘具甜韵、具有独特炒米香”等品质特征。

“客家炒绿”外形紧结绿润、匀净;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呈花香或蜜香,浓郁持久,滋味浓醇、回甘,叶底黄绿、软亮。
“客家炒绿”生产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显著、工艺特征突出、品质特点鲜明,是一杯健康的茶、可喝可藏的茶。2023年,“客家炒绿制作技艺”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客家炒绿加工技艺是客家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和发展客家炒绿加工技艺,宣扬推广客家茶文化,将为梅州打造“客家炒绿”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客家炒绿加工技艺》科普短视频是2024年中央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支持项目,视频叙述了客家炒绿悠久的历史文化、讲解了客家炒绿独特的加工技艺流程、呈现了客家炒绿鲜明的品质特征和健康功效,内容详实、专业又趣味性强,是宣传推广客家炒绿制作技艺和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