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产业 > 梅州茶叶 > 茶与文化 >
优化区域布局 壮大梅州茶业
时间:2014-12-30 来源:谢岳昌 林新 黄秀鑫

  近年来,我市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重点打造“嘉应茗茶”等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实施广东省茶叶产业带项目以来,我市茶叶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为更好地掌握茶业情况,我们对全市茶叶产业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市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情况。现就我市茶叶产业的现状特点、制约因素作分析,在发展布局上进行区域性设计,以供 参考。
  一、产业现状和特点
  (一)产业现状
  梅州种茶已有1000余年历史,清代期间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誉为九大历史名茶:梅江区清凉山绿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绿茶、丰顺马图绿茶与潭山水仙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和大埔西岩乌龙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积极利用山地资源发展茶叶生产,打造“嘉应茗茶”品牌,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2年,全市茶园总面积16.33万亩,总产量1.27万吨,其中乌龙茶7697吨,占58.7%;绿茶4350吨,占33.2%(详见附表)。1997年兴宁市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2012年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
  (二)产业发展特点
  1、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一是茶叶企业不断增多,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全市主要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约8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30家。另外全市各地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到73家。茶叶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13万多农户奔康致富,促进了茶叶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二是政府部门指导,成立茶叶协会,抱团发展。2008年1月成立梅州市茶叶协会,2O13年10月进行了换届。协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40个、个人会员80人。
  2、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一是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品基地不断增多。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17家,如雁南飞、马山等;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6家,如飞天马、华银等;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9家,如黄坑、康然等。二是大力推动企业取得QS认证。企业通过兴建标准厂房,引进现代加工设备,实现茶叶标准化生产,目前获得QS认证的企业21家。另外,还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2013年嘉应茗茶质量评比活动的参赛条件之一就是具备QS认证;广东省茶叶产业带项目示范基地的一项考核标准也是获得QS认证。三是举办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2013年10月市茶叶协会组织举办梅州市嘉应茗茶质量评比活动,评选出嘉应茗茶十大优质茶。同年12月又举办“海峡两岸四方”(梅州)茶叶新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了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到目前为止,全市茶叶专业人才有:高级茶艺师18人、茶艺技师1人;高级评茶员76人、评茶技师4人、高级评茶技师2人。

  3、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一是名牌产品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广东省名牌产品18个,占全市50个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的36%。如飞天马乌龙茶、凯达的香妃翠玉乌龙茶、凯达乌龙茶、西岩乌龙茶、西岩绿茶、西岩红茶、西岩黄枝香茶、西岩单丛茶、西岩奇兰茶、岩中玉兔茶、锅叾水仙绿茶、健神茶、马山绿茶(本土高山茶)、龙星乌龙茶、金单枞乌龙茶、七畲径绿茶(单枞茶)、石正云雾(绿茶)、黄金芽绿茶。全市茶叶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不断扩大。二是整合品牌,注册使用“嘉应茗茶”商标。品牌太多等于没有品牌,朱泽君书记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打造“嘉应茗茶”区域品牌的要求。市农科所于2013年4月成功注册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包括“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和“嘉应乌龙”等6个商标,另外出台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使用管理办法》。企业充分利用此次全市合力打造嘉应茗茶品牌的契机,利用区域品牌与公司品牌的母子关系,整合资源,打响品牌,更大程度地得到消费者认可,抢占市场份额,促销增效。
  4、产业定位逐渐明晰,产品种类趋向多元化。为形成地方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2013年我市提出了“打造绿茶之都”的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高档嘉应绿茶,力争打造广东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生产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高端的绿茶。自此,全市茶业进入了发展绿茶的新高潮。在挖掘传统绿茶的同时,也从各地引进适制绿茶的优质品种,研究本地种植的适应性,如龙井43、尧山秀绿、桂绿1号等。绿茶生产比例逐步提高,并开发生产各类创新茶,如毫茶、螺形茶、冰鲜茶等,在茶叶外形、茶叶品质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全国一片红”的市场引导下,我市茶企纷纷试制红茶,选用传统上用来制作绿茶的品种小叶乌龙、中叶水仙以及引进品种单丛、梅占等创新加工红茶,制成红茶鲜爽度高,还有特殊的花香味。丰富了我市茶叶类别,产品种类更趋多元化。
  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各县(市、区)茶业发展不平衡。如大埔县和丰顺县茶叶种植已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多家大型企业;五华县地大物博,宜茶山地多,茶园面积却很小,产量也不高,有名气的天柱山茶没有很好地开发;梅县区可发展种植的面积有限,只依靠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精品茶;兴宁市、梅江区、平远县和蕉岭县所产茶叶曾经盛极一时,但因各种原因,种茶面积或者萎缩或者扩展缓慢,产业发展滞后。
  2、占全国茶叶市场份额较低。我市茶叶以内销为主,外销较少。内销主要销往本市,走出市外省外的不多,出口海外的更少。而我市的茶叶市场中又有一部分被外来的红茶、普洱、单丛等占领,我市茶叶占全国市场份额较低,茶叶产业因市场占有率低而发展缓慢。
  3、茶叶加工体系不完善。大部分茶叶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加工水平低,缺少精深加工能力,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新兴茶企不重视标准化厂房的建设,加工设备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
  4、嘉应茗茶品牌效应不明显。茶叶品牌多且乱,影响了市场竞争力。整合全市茶叶资源,共同打造“嘉应茗茶”区域品牌的提出仅两年时间,政府部门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品牌效应尚不突出。

  5、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匮乏。茶业劳动力缺乏,特别是采茶季节正值用工荒。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少,专家型高级人才更少,制约了梅州茶业的发展。

  6、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茶树品种研究和新品种繁育速度无法满足茶叶产业发展的需求,茶叶科研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三、关于区域布局的若干建议
  按照我市打造“绿茶之都”的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高档嘉应绿茶,力争打造广东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生产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高端的绿茶,形成地方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我市茶叶“五华县做大、大埔县做强、梅县区做精、丰顺县做优、其他县做特”区域布局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有步骤地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嘉应茗茶”品牌,促进我市茶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1、五华县:扩大种植面积 提高茶园单产
  五华县山地面积约238.5万亩,现有人口120多万人,是梅州市人口第一大县。目前茶叶种植面积约1.47万亩。山地多、人口多的五华,可以加大茶园开发力度,扩大茶叶种植面积。重点推进全县天柱山、龙村、棉阳和郭田等茶区的建设,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茶业道路,加大力度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园单产。加快标准化厂房的建设,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做大五华茶产业。
  2、大埔县:立足现有优势 提高产业效益
  大埔县种茶面积约5.12万亩,在全市位居各县第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6家,其中省级3家。2012年,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大埔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岩中玉兔、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香妃翠玉堪称精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茶叶质量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奖。两家企业均是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其中,西岩乌龙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埔县西岩茶乡度假村还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拾富茶叶有限公司主要加工客家绿茶和台湾乌龙茶,主销台湾。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茶叶生产。采用直销与加盟相结合的现代营销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大埔茶业在质和量达到一定水平基础上,应立足现有优势,重点发展乌龙茶,同时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业效益。一是着力搞好西岩山、飞天马、英雅山、大王坑等茶区的建设。二是根据市场需求走产品多元化道路,避免走单一的高端路线,既可提高茶园产茶效益,又可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四是建立有为的营销团队,构建销售体系,加速推广品牌。五是开发观光茶园,挖掘茶文化历史,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3、梅县区:加大科技投入 发展精品茶叶
  梅县区生产茶叶精品较多,产业链较为完善,如雁南飞茶田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华银茶叶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新品种,不断寻求茶叶品质的提升,用金萱研制出了螺形的绿茶,命名为金螺春,在客家绿茶的外形上进行了创新。梅州市凤山茶叶公司研制的梅尖银毫茶填补了梅州市毫茶类的空白。广东健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深加工制作保健茶,提高了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另外梅南茶区有大量的传统小叶绿茶,为我市恢复传统名茶保留了重要资源。
  梅县区茶叶种植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因该区以种植金柚为主,茶园的开发比较有限,应在茶叶加工、深加工方面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巩固发展好阴那山、上官塘、梅南、南口四个主要产茶区。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引进人才和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强产品创新,生产更多创新茶、精品茶。如加工生产螺形茶、毫茶和冰鲜茶。
  4、丰顺县: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观光茶园
  丰顺县茶叶产值约4.7亿元,位居各县第一。该县主要是在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茶叶生产。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加工生产线,加工产品多次在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奖。广东天亿实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开垦茶园,高标准采制绿茶,产品在广东省第九届名优茶评比竞赛中获金奖。该县潭江镇银溪村有百年以上老茶树约2000亩。
  丰顺县产业基础扎实,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可充分利用潮汕休闲养生后花园的优势,在现有茶叶产业的基础上,把茶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建立生态茶园、观光茶园。一方面采取多种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搞活经济。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茶叶历史,进行茶文化推广,以文化打造品牌,以品牌拉动市场,以市场发展产业,进一步提升丰顺茶叶产业水  5、其他县:转变发展方式 挖掘本土特色
  兴宁市、梅江区、平远县和蕉岭县种茶历史悠久,可依托梅州市地方历史名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地方特色,重新打造品牌形象,走特色化、高质化、品牌化的精致高效农业道路,整合现有茶叶品牌,借全市合力打造嘉应茗茶品牌的东风,发展本地茶叶生产,做大做强本地茶叶产业。每个县区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合理布局茶园,做好品种搭配,建设现代厂房,引进制茶机械,拓宽营销渠道,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户提高生产效益。
  (1)兴宁市
  20世纪90年代,兴宁市大力推广茶叶种植,发展名优乌龙茶生产,掀起了开山造田种茶的生产热潮。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园转让给农户或企业承包经营,面积和产量有所萎缩,农户种茶积极性降低。兴宁单丛茶已没有以往的优势,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当前,兴宁市应着力抓好官田茶区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九大历史名茶之官田绿茶的优势,深入挖掘茶文化,做出兴宁特色。
  (2)梅江区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凉山种茶距今近600年,清凉山绿茶位居全市九大历史名茶之首,具有香、甘、滑、醇的优异品质。清凉山茶区有多家茶叶企业,均独立经营,没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没有打得响的大品牌。梅江区应整合现有茶叶品牌,改变零散经营的局面,着重抓好清凉山茶区的建设。加大力度扶持有规划、有作为、有规模的茶企,重点发展清凉山传统绿茶,并挖掘利用好茶文化资源。
  (3)平远县
  平远县应加强锅叾茶区和南台茶区的建设,重点发展好锅叾绿茶和南台绿茶,发挥本地优势,恢复传统名山名茶,全力保护四百多年树龄的锅叾老茶树,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4)蕉岭县
  蕉岭县应着重建设好黄坑茶区,充分挖掘黄坑绿茶的传统优势,注重科技的投入。另结合本地资源,加强富硒茶叶的研发,提升产品价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