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召开的梅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重点是打造“嘉应茗茶”等三大品牌。市委市政府计划将分散生产的茶农和茶企组织起来,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提高“嘉应茗茶”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益。现将梅州茶业概况总结如下:
1、气候条件优越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个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素以“山多、山高”出名的梅州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得天独厚条件,可以说,梅州大地上是“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
2、文化基础深厚
梅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梅州就开始种茶。明清时期就有“八大历史名茶”之说,包括梅县的清凉山绿茶、平远的锅叾茶和南台山绿茶、丰顺的马图绿茶、大埔的西岩山茶、兴宁的官田绿茶、蕉岭的黄坑绿茶、五华的天柱山绿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3、产业基础较好
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约18万亩,产量1.37万吨。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埔、丰顺、兴宁、梅县、五华等,其他各县、区也有少量种植。主要品种有凤凰单丛、梅占、大叶乌龙、水仙、奇兰等,以及近十年来引进的金萱、翠玉、金观音和软质乌龙等。我市茶叶种植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在不断扩大。梅州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是著名的“单丛茶之乡”。
4、龙头带动明显
全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在市级以上的185家农业龙头企业中,主要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有2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9家,这些企业带动3万多农户奔康致富。目前,我市有16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家茶叶企业的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在我市21个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中,茶叶类占了9个。
5、科研技术进步较快
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广东省区域(梅州)农业试验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广东省地级市第四名。2009年专门成立茶叶研究室,引进多名茶叶专业人才,开展一系列茶叶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台湾茶树新品种“金萱”引进及推广》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技术)在高山茶园的应用》获梅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梅州市农科所作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梅州示范点,有两名同志分别被聘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东)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示范县技术负责人,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梅州历史名茶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利用》项目,从我市特有的茶树资源中选出一批品质特异、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茶树单株作为新品系,建立种植资源圃和品比试验园。目前,已从梅县清凉山、平远锅叾和南台山、兴宁官田、丰顺马图等地选出37个单株,进行扦插繁育和品比试验。梅州市农科所开展的一系列茶叶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工作,为嘉应茗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梅州茶叶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嘉应茗茶”必将走出围龙,走向世界。
- 上一篇:梅州农科所开展八大历史名茶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项目
- 下一篇:春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