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梅州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曾有梅县的清凉山、蕉岭黄坑、丰顺马图、大埔西岩山等老茶园,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嘉应名茶,涌现了大批种植专业户。茶叶修剪是茶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关系到茶叶的产量与茶叶的品质。根据茶园的特点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修剪技术。按茶园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因树针对性修剪。
1、茶园修建
幼龄茶园的修剪:幼龄茶园主要是以养蓬为主,投产为辅,从栽植后经过三年抚育管理并用整枝剪进行三次定型修剪后,茶树已培养形成70—80厘米宽的采摘蓬面,此时为增加采面上有效生产技,需进行打平修剪,修剪时掌握从离地70厘米高处用修剪机进行修剪,修剪形状为“仰瓦型”即蓬面中心低、两侧高,促使侧枝向两边延伸生长,扩大采摘蓬面。
投产茶园轻修剪:时间在春茶结束夏茶开始之前约15天的时间或茶季结束后的10月上旬进行封园修剪。修剪时,掌握从采面往下3—5厘米处进行修剪,主要剪除生产季节中形成的徒长枝、细弱枝,剪成水平形状。
投产茶园深修剪:时间在春茶结束夏茶开始之前即5月20日—6月10日或夏茶采摘两个批次之后的6月15日—7月20日间进行修剪,修剪时掌握从采摘蓬面往下15—20厘米地方进行水平修剪,主要剪除结节枝、细弱枝、鸡爪枝,在培肥管理的基础上,经过修剪保持茶树生长旺盛特性,达到提质增产目的。
低产茶园的重修剪:对树势衰老,树龄在30年以上,单产在30公斤/亩以下,苔藓地衣为害严重的老茶园,采取重修剪,修剪时从离地30—40厘米处用台刈剪剪除茶树主干及侧枝的中枝,再用修剪机离地65—70厘米处进行水平修剪,剪后留养一季,再进行打平修剪以待投产。
台刈:对采用重修剪等措施已不能恢复树势的部分衰老茶园,可进行台刈,台刈时从离地10—15厘米地方剪除整株茶树,然后按新植茶园要求进行三次定型修剪,经抚育管理后再投产。
总之,修剪时按茶园实际情况,因地、因园、因树进行针对性修剪,剪时做到机器刀片平行置于茶树适宜高度进行修剪,按修剪快慢程度自然往前推进,完成修剪作业。使用枝剪对茶树进行疏枝整理──剔除拖地枝、无效枝和病虫枝,使茶树绿叶厚度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做到绿叶层以下枝杆通风透光、清洁度好,减少病虫害寄生场所,降低无效养分吸收,使养分充分运输到树冠面,促进长芽抽枝。
2、修剪后的茶园管理
要使修剪后的茶园树势强壮、芽叶密度适中、芽头健壮、萌发整齐,达到增产增收效果的同时又提高采茶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剪后茶园管理,这些管理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1)中耕除草及施肥
茶树修剪结束后,要及时地对剪下来的废枝进行处理,粗大枝条必须清理出茶地,细小枝叶可随杂草一起埋入地下,避免废枝上的害虫和病菌侵害茶园。
结合培肥管理,每年中耕2次,时间一般在5月和10月,每亩茶园全年施茶叶专用肥160千克,每次80千克。采取开挖施肥沟的方式施入,施肥沟开于茶行中间,深宽各20—30厘米,杂草和修剪下来的细小枝叶同时填入沟底,然后施入肥料,再覆上土。
(2)叶面喷施
为提高茶树抗性、刺激茶叶生长,在生产季节可进行适当的叶面施肥,主要选用云大120、绿叶素、叶面宝等增产剂,每年喷施5—8次,常握在一芽一叶初展时进行喷施。
(3)病虫害防治
危害茶园的病虫害主要有茶饼病、茶轮斑病、茶小绿叶蝉、茶黄蓟蚂、茶毛虫和蚜虫。茶园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进行修剪、培肥等管理措施后,可采用恰当的化学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进行化学药物防虫时,严禁使用国家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叶生产上使用的农药进行防治,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杀虫剂可选用天王星、百树得、绿浪;杀菌剂以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广普杀菌剂为主。另外,针对我县茶园普遍发生的苔藓、地衣为害较严重情况,每年可进行2次波尔多液或苔藓净针对性喷雾防治。
(4)合理采摘
进行合理的采摘是剪后茶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它能使茶园产量、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使茶园产值实现可持续增长。
合理采摘须掌握的方法是:做到及时采摘,并掌握采高留低、采密留稀、采中间留两边,春茶、夏茶、留一片真叶、秋茶留鱼叶采摘的原则,以达到增加茶蓬覆盖度、合理控制茶树高度和采摘面生产枝密度,最终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
- 上一篇:春茶飘香
- 下一篇:证书终保留,茶艺应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