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
绿茶按制法可分四大类,即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这四大类绿茶,以炒青绿茶为多。
炒青绿茶因绿茶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种,有眉茶、珠茶、西湖龙井、老竹大方、碧螺春、蒙顶甘露、都匀毛尖、六安瓜片等。
虽然绿茶按照加工工艺分有几大类,但实际上无论是那种绿茶的加工工艺一般都是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干燥几大步骤,其中有某些地方名茶和一些特别名茶在工艺上有小小差别,但大致来说,一般都是这五大步骤。
一、鲜叶
也叫鲜叶采摘,大叶种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中小叶种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或同等嫩度的对夹叶 。
名优炒青绿茶采摘标准一般都比较高,因其品质要求,决定其鲜叶原料以嫩为主。特级炒青绿茶采摘,尤其高标准,要求独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标准不仅针对于原料的老嫩,还包括了采摘相关因素,如采摘原料的均匀、原料有无红变等。
二、摊放
加工前要按原料等级要求做好鲜叶的验收与摊放工作。经验收的鲜叶要及时摊放。摊放作用是使鲜叶产生轻度的萎凋,目的在于散失一部分水分,减少茶叶内的苦涩味物质和青草气,同时促进香气的形成。适度的摊放,不仅可以散失一定的水分,便于进一步的加工,同时还能促进茶叶色泽的形成,促进香气的形成。
一般采用自然室内摊放,大叶种一般是放4个小时、水分74%左右为宜,中小叶种差不多。摊放厚度,一般高档茶鲜叶不能超过3厘米,中档茶鲜叶摊放厚度以7~10厘米为宜;低档茶鲜叶摊放厚度可以达15厘米或更厚一些。遇到天气干燥,炒制来不及,摊放可以稍厚一些。摊放时间要视天气而定,一般为8~24小时;阴雨天可摊得薄一些,时间长一些;晴天、干燥天可以摊得厚一些,时间短一些。若摊放时间长,会造成茶叶发黄,影响品质。适宜程度一般以茶叶柔软,清气消失,散发香气为适度,摊放程度控制在失水率10%~15%的标准。但因为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工具、环境、温度等均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实际条件灵活掌握为宜。
鲜叶在摊放过程中要作适当的翻动,使鲜叶水分均匀地散发与分布,一般4小时就要轻轻翻叶一次。如果天气干燥,茶叶来不及炒制,可以不翻叶,而且要关闭门窗。若是雨水叶,可以多翻动几次,并要开启门窗,使室内外空气流通,让鲜叶表面水分散发得快一些,以便能够及时炒制。
三、杀青
绿茶有别于其他茶类,关键就在于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工艺。杀青是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道工序,是达到绿茶清汤绿叶品质的关键。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经高温短时的破坏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的影响条件下,同热力作用进行着热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绿茶的品质特征。
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包括:锅温、投叶量、机种、时间、杀青方式等。基本原则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对于一些特殊手工名优茶,杀青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手法和手势。下面以锅式杀青为例:
(1)锅温: 一般要求杀青锅温有260℃~320℃之间,才能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锅温太高,杀青叶失水过快,易产生焦叶焦边,产生烟焦味。锅温太低,易产生红梗红叶,影响成品的品质。
(2)投叶量: 因杀青设备、杀青老嫩、锅温不同而异。在同一锅温条件下,采用机械传动的锅式杀青,其投叶量经验公式为: 投叶量=(150-5K)•R3千克/锅 式中,K为鲜叶老嫩级别,R为杀青锅半径。
(3)杀青时间 :一般锅式杀青时间有5-10分钟之间。时间长短与锅温和投叶量有关。杀青时间过长,杀青叶失水过多,不利于做形;杀青时间过短,鲜叶的茶多酚、蛋白质等成分水解转化不充分,成品青涩味重。一般宜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原则。
(4)方法: 锅式杀青应掌握"抖闷结合,多抖少闷"的原则。抖杀就是将叶子扬高,以有利于水分的散失,青草气挥发,使清香透发,防止叶色黄变。闷杀是加盖不扬叶,使热蒸气有叶内作短时间 的停留,迅速提高叶温,彻底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有关物质的水解和转化,使芽叶杀匀杀透,避免产生红梗红叶。实验证明,茶叶中酶的活性,当温度高到40-50时最强烈,如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开始钝化,当叶温升到70,酶的活性便遭到破坏。因此,在杀青前期若能使叶温迅速升高到70经上,便 能有效制止红梗 红叶。但如闷得时间 过长则芽叶易黄熟并伴有水闷气,同样不符合茶叶品质要求。
鲜叶在锅内转动,待到由鲜绿转为翠绿,叶面失光泽,手握成团,稍有弹性,叶质较柔软,折梗不断,闻其香带有清香感,则要起锅,进行摊晾,转入揉捻。
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目前,生产上除锅式杀青外,推广较多的是滚筒式杀青机。滚筒青机具有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小、工效高、节省燃料、连续作业等优点,但由于在筒内滞留的时间过短,易生青涩味,同时由于在筒内水蒸气散发不畅,极易在筒内和筒口粘结叶子而生成烟焦味。
四、揉捻
揉捻是炒青绿茶成条的重要工序,同时也能提高茶的滋味和浓度。揉捻是利用机械力使杀青叶在揉桶内受到推、压、扭、和摩擦等多种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紧结的条索。揉捻还使叶片细胞组织破碎,促使部分多酚类物质氧化,减少炒青绿茶的苦涩味,增加浓醇味。除少数手工揉捻外都用机器揉捻。通过揉捻提高成茶滋味浓度并使茶叶揉搓形成良好的外形。如果揉捻不足则外形条索松散,茶汤浓度味较淡;压力过大则外形条索扁,完整性差,碎末多,出差率。
揉捻方法:无论是机揉还是手工揉捻,均是采用先轻后重的加压方法 ,老茶、含水量低要加压时间长、重压;嫩茶、含水量高时间短,轻压。揉捻程度:揉捻茶条索紧卷,茶汁溢附于茶体,成条率达60%~80%以上,揉捻时间要灵活掌握。
机制炒青绿茶的揉捻机种类很多,型号不一,性能各异。生产实践中炒青绿茶不宜使用大桶揉机。大型机投叶量多,时间长,揉捻过程中叶温高,易产生黄熟现象。一般都选用桶径45厘米和55厘米的揉捻机,生产量大时也可采用65厘米揉捻机。应根据制茶种类和叶质嫩度确定投叶量与加压大小和揉捻时间。实际生产中揉捻时应掌握"嫩叶轻揉,老叶重揉"、"轻-重-轻"和"抖揉结合"的原则进行操作。绿茶多为一次揉捻,嫩叶一般要揉20-25分钟,老叶采用重压长揉,解块分筛,分次揉捻,但总时间一般不超过50分钟。高档茶成条率在85%以上,细胞破碎率在45%以上;低档绿茶成条率在60%以上,细胞破碎率达65以上,即是揉捻完成的标志。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五、炒干
炒干是炒青绿茶加工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茶叶整形做形,固定茶叶品质,发展茶香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除去水分和青臭气,发挥香气,形成茶叶的色、香、味,固定外形的作用。炒干应掌握温度先高后低的原则。一般绿茶的干燥要经过多次干燥才达到足干(含水量在5%以内)。因此炒青绿茶炒干工序一般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由于所用的机器不一样,炒干的工艺又可分为:全炒法、全滚法、滚炒法,由于工艺不同,生产的产品品质也有所不同。以滚炒法为例,炒干分为三部分即二青、三青、晒干。
(1)二青:茶叶的干燥要经过多次干燥才达到足干(含水量在5%以内)。经揉捻后的揉捻叶,如果直接炒干,会因揉捻叶茶汁过多而粘锅,最终导致锅焦,不仅影响茶叶的色泽、香气,还会造成沉淀物过多,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明亮度。对于机械干燥,初次干燥去水的方法最好是将揉捻叶放在烘干机上烘,即进行烘二青。烘二青不能烘得太干,二青叶一旦定型后,就很难再炒紧条索,但也不能太潮,否则起不到二青的作用,二青叶下锅炒时仍会粘结成团。所以二青作业时去水要适当。一般掌握在二青叶含水率降到35~40%为宜。用自动烘干机或手拉百叶烘干机烘二青,风湿应掌握在110~115℃,烘9~12分钟,摊叶厚度约2厘米。如烘后的二青叶还较潮,应及时摊凉散热,蒸发水分;如果烘后二青叶偏干,则应厚堆,使其回潮,或与较潮的二青叶拼和堆放,待水分“走匀”后再下锅炒。使用烘干机烘二青,烘干程度的控制,最好采取调节上叶量或调节机器运转速度的办法,这比调节风温来得方便可靠。
二青的目的在于蒸发部分水分,减少粘性,提高芽叶的可塑性便于成形。二青叶适度标准为:减重率30%,含水量35%--40%;手捏茶叶有弹性,手握不易松散;叶质软,粘性,叶色绿,无烟焦和水闷气。
(2) 三青:三青分2次进行,即初炒和复炒。初炒锅温70-100℃,投叶量13公斤左右,时间30-40分钟,此时含水量20%--25%.摊晾20-30分钟后,用5号筛进行筛分。筛面叶进行复炒。复炒叶和筛底茶分别滚至足干。复炒锅温为60-80℃,投叶量18公斤,时间40-60分钟,含水量在12%左右。一般复炒时当温度掌握在50-60℃之间的时侯,采取先高后低方法滚炒到含水量5%左右、手捏即成粉末时,出锅摊凉包装。
一般生产中,对于炒制的高档名茶,还会进行筛分、拣选等精制工序,以达到成品茶外形大小、色泽等均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