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且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可以说,梅州大地上是“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梅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梅州就开始种茶。梅州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决定了梅州的茶园大多是生态茶园,因此,开展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对促进梅州茶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茶园是由多物种多层次组合而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变、牵涉面大,因而在具体操作时,必须以最适宜茶树生育的环境条件为生态茶园的调控指标。
一、生态茶园园地的选择。生态茶园的园地应尽量远离城市工矿区,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良好、能满足茶树生长需要的园地或山地,园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执行标准的要求。
二、采用良种良法。生态茶园的茶树品种应选择抗性强的良种,这是减少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采取合理密植、适时采摘和适当修剪。
三、生态茶园的管理。茶农在建好生态茶园后,还需要采取科学措施加以管理,以达到真正生态坏境,促使形成安全卫生的茶叶品质。生态茶园的管理应从茶园的实际出发,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培植防护林、绿化带,营造生态坏境在生态茶园上,保护树林、草带、植树种肥,优化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的基础,茶园周围以及风口都需要设置护林带,茶园内要种植绿肥、豆科作物形成绿色覆盖层以保持绿色生态平衡。
2、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是生态茶园生产的基础,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生态茶园土壤管理的中心环节,生态茶园土壤保护强调的技术措施是:茶园四周建隔离沟,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茶园树冠等生物覆盖面,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渗入,减少径流量,对常规种植的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等改造后的茶园,以秸秆、草料等有机物覆盖土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活性,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滋生;合理耕作,对于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的措施;对于土壤板结,杂草较多的茶园,土壤浅耕与锄草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提倡使用生物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合理施肥生态茶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和增效剂,必须遵循生态茶生产施肥原则对各种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应掌握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氮磷钾肥相结合,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要施用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排泄物和废弃物等原料的堆肥,使用前必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堆制发酵处理数周,堆制的过程不仅能杀死有害病菌、虫卵、杂草种子和降解部分农药残留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还可提高堆肥的肥效;(2)种植绿肥。种植的绿肥品种要因地制宜,并要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和争光。以种植固氮能力较强的豆科绿肥为好,且能提高绿肥的肥效,且应在绿肥开花初荚时刈青或翻埋入茶园内;(3)充分利用修剪枝叶,覆盖在茶园土壤地下,补充茶树必需的各种元素。
4、生态茶园的修剪。生态茶园的修剪除了要做好茶树修剪外,还要对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等进行修剪整理,以免影响茶树生长:(1)做好茶树的系统修剪,茶树系统修剪是培育丰产树冠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茶树修剪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以及重修剪和台刈;(2)做好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的修剪。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若不及时进行适当的控制,当树冠和根系过于庞大时,就会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势必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因此,对这些套种的树木要采取适当的修剪整枝,使其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如此才能取得茶叶品质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 上一篇:茶黄蓟马的形态特征与防治技术
- 下一篇:茶叶扦插育苗管理技术